产品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燃油气模温机
产品中心
环游大东北之参观虎头要塞
发布时间:2025/03/13 来源:燃油气模温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驻好车,我下来,但见一面大理石墙上刻着“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几个大字。

  大理石墙后,便是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馆门左侧摆着一大块混凝土的地基,上面有标牌---日本军用神社遗址,两枚锈迹斑斑的巨型炮弹依墙而立;右侧便是虎头要塞地下军事设施入口处。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西北2000米处虎东山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上,隶属虎林市文化体育局。是我国唯一一个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两层馆舍部分由主楼(展厅)、藏品库、办公楼三部分所组成,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始建于1999年4月,2001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自2005年以来,文物库藏品2277件,新增展品1028件,展厅展出要塞展品300多件文物资料、5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地下部分是1934年-1939年间,日本关东军动用数万中国劳工,在中苏、中朝、中蒙边境秘密修筑的17处筑垒工事之一,被日军夸耀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遗址一部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黑龙江省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前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建立所谓“满洲国”,并觊觎北部苏联远东地区,在沿东北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地下军事要塞,形成对苏攻防体系。虎头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准备对苏战争,确保部队转入战略进攻的攻击型战略设施。日苏虎头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役,虎头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侵华日军要塞遗址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和企图侵略苏联的历史见证,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实物教材。

  新修地上两层展厅展出了虎头要塞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分别为:东北沦陷、抗日烽火、虎头要塞、摧毁虎头要塞四部分,及侵华日军和苏联红军当时使用过的,弹药,衣物,钢盔,炊具等实物。要塞地下遗址区展示了虎头要塞中设施最全的虎东山要塞部分遗址。

  “九▪一八”事变事发后,在短短地4个多月里,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了中国东北4省1区,扶植溥仪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傀儡政权,且觊觎北部苏联远东地区,将东北作为其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1933年1月9日,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派密山支队队长人见顺士大佐率部乘坐50辆卡车奔虎林迫击吉林爱国抗日将领李杜将军,当日中午,日寇的铁蹄踏入了虎林县城(现虎头)。

  东北沦陷:第二单元第一组日本开拓团移民虎林、第二组沦陷时期虎林境内日军兵力部署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实现霸占东北的野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推行“武装移民”和“百万户移民”政策,所谓“日本开拓团”,实质是日寇一厢情愿地迁往中国的偷渡客。虎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比起内地来,所受的统治更加严酷、凶残,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更加深重。

  1933年1月至1934年1月,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的密山支队曾先后三次攻入虎林县城,接着伪满洲国吉林省警备骑兵第四旅和混成二十一旅分别驻守虎林县城,并将旅部由密山平阳镇移至虎头。虎林成为日军对苏作战的主要军事基地。

  抗日烽火:第一单元第一组 活动在虎林的抗日武装力量、第二组 抗联密营的建立、第三组 日军对抗联的和迫害

  1927年,中央在东北组建了统一的领导机构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1928年改为满洲省委。满洲省委派人到饶河、虎林发展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当年成立了饶河县委,1931年改为饶河中心县委,办公地点设在虎林三人班(今东方红林区海音山一带),10月转宝清,领导饶河、虎林、宝清、抚远等四县。1934年3月,成立了虎林区委;1936年7月,成立了虎林县委,虎林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中流砥柱。在“抗联”斗争的后期,“抗联”小部队活动成为坚持东北抗战的主要形式。

  虎林抗日英雄:虎林第一任县委书记李一平、虎林抗日英雄毕于民、王汝起、金品三、高玉山、付德海等。

  抗联第七军召开党特别常委会议:1939年3月,吉林省委下三江人团书记季青,在虎林秃顶子山召开“抗联”第七军召开党特别常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王效明、鲍林、崔石泉(崔庸健)、景乐亭、金品三、郑鲁岩等,经过三、四天的会议,重新建立了第七军党特委会,并调整了第七军领导干部,制定了第七军在春、夏、秋季的游击战争计划……

  展板介绍: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图文介绍对“抗联”受谁领导、发展壮大、以及在整个东北抗日期间所发挥的决定性历史作用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性介绍。

  为使东北成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日军在沿东北中苏、中朝、中蒙边界战略要地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筑垒地域---地下军事要塞。要塞大体沿着乌苏里江、黑龙江的我国境一侧和大兴安岭分布,由东向西依次是:珲春、东宁、鹿鸣台、绥芬河、观月台、半截河、庙岭、虎头、富锦、凤翔、霍尔莫津、瑷珲、黑河、法别拉、乌奴耳、海拉尔、阿尔山,绵延5000余公里,形成东、北、西三面规模庞大、设施齐备的对苏攻防体系。在东北边境日军要塞中,东部正面的虎头等8处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准备发起主攻的重要地区,是对苏进攻的桥头堡。

  虎头要塞:第二单元 虎头要塞修筑背景、第一组日苏对峙局面的形成、第二组虎头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以中国东北为其扩大侵略战争的战略基地,图谋“北进”侵略苏联远东地区。为防止日军进犯,苏联增强远东的军事力量。日本关东军在准备对苏联作战的口号下,迅速扩充兵力并加紧构筑中苏、中朝、中蒙边界战略要地攻防阵地。为形成对苏战略攻势,关东军加紧推进通往我国国境地带的军事线路建设。虎头的军事战略位置很重要,是东北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乌苏里铁路的地方,又恰好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克的中点位置,正好扼守住乌苏里铁路咽喉,虎头又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隘口。此外,为了使战争物资能及时运抵虎林,1935年日军动工修建了“哈虎”铁路。通过这条铁路,可由东北北部重镇哈尔滨直达虎头要塞,是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国境军事铁路。

  第三单元:虎头要塞第二组 完备的地面设施、第三组 重兵驻守、第四组 阵地分布

  虎头要塞遗址,在虎头镇周边完达山的丘陵中,是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霸占中国,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防军事要塞。该要塞始建于1934年,于1939年春基本完工,在1945年前还在陆续修建。地下军事设施现存遗迹有指挥所、发电所、弹药库、粮秣库、燃料库、兵营、将校间、医院、炊事房、浴池、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从地下设施通往地面设有观察哨所、地堡、竖井、反击口、烟囱及通风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孔,在修筑期间,日本关东军共耗数亿资金,征用中国20余万人来这里充当劳工,建成了庞大的攻防体系,成为“满”苏边境线东部左翼的核心阵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哈尔滨等4省1区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继而染指苏联,1934年至1939年,日军动用数万名中国劳工,耗资数亿元,修筑了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

  在修筑要塞期间,无数中国劳工和战俘遭到日军残酷的奴役和杀害,可以说:要塞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日伪当局通过抓捕“浮浪”、强征伪满报国队、诱招中国关内农民等手段,将大量中国劳工秘密送往虎头修筑要塞。“七·七”事变以前,修筑虎头要塞的中国劳工,大多数来源于伪满各地和中国关内山东等省,日伪当局通过抓捕“浮浪”、强征伪满报国队、诱招中国关内农民等手段,将大量中国劳工秘密送往虎头修筑要塞工事工事;“七·七”事变之后,大量中国战俘也被强制从事虎头要塞工事的修筑。

  残酷的劳役,非人的待遇,加上食物缺乏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劳工大批死亡,冬季时被直接抛入草甸子,或弃尸于荒野山林,尸体都被野狼撕咬啃噬,其状惨不忍睹。究竟有多少中国劳工被强制从事修筑虎头要塞,又有多少被折磨至死或被枪杀,由于当时修筑虎头要塞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而且日军为保护军事秘密,处死中国劳工也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准确数字已难于统计。

  据曾在虎头要塞服役的日本军人加纳传三说,他入伍第一年,亲眼目睹中猛虎山背后有许多暴弃于山野的劳工尸骨。这些死难的劳工是在工事修成后,被日军集体屠杀的。

  但据日本方面的资料显示“每年春天约2000名中国劳工和满洲报国队被送到要塞从事修筑军用道路和火炮阵地”。不算日寇为修筑虎头要塞而首次大量征召的中国劳工,单就其每年补充的劳工量计算,5年期间应至少强征了10000名中国劳工,这些劳工除少数侥幸逃跑外,绝大多数人的结局不是被折磨致死便是被秘密处死。

  据日本士兵冈崎哲夫所著的《日苏虎头决战秘录》写道:“昭和18年(1943年)的某一天,由于要塞设施大体完成,俘虏劳工被集中在猛虎山西麓(猛虎谷)的洼地里,举行完工酒宴,用酒菜酬劳他们,……突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刹那间,宴会场化为血腥的屠场,到处是刺鼻的血腥味和堆积如山的尸体。”

  侵华日军虎头军事要塞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日军上等兵冈崎哲夫写的《日苏虎头决战秘录》这本书。冈崎哲夫是战争的幸存者,他以亲身的惨痛经历,向世人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当天中午时分,收音机清晰地收听到东京广播,那是日本天皇的电台播音,宣布日本无条件向同盟国投降。

  “混蛋!”日军守备队代理司令官大木正大尉怒斥道,“关掉收音机!哪里有什么陛下的广播,分明是削弱友军战斗力的谋略性广播。”

  虎林抗日英雄(由左到右依次是):王效明、崔庸健、李一平、周保中、王一知、陈荣久、李杜。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结束语:虎头要塞歼灭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役,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美梦的彻底破灭。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标志,更以铁的事实向世人宣告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场战役是中、日、俄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重要教材。我们追寻这段历史,目的是为了纪念逝者,呼唤和平,让这场战争的警示与启迪的作用发挥下去。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美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鲜活的生灵颓然倒地,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因此,橄榄枝的暖绿与和平鸽的洁白是人们渴望的色彩。远离战争,呼唤和平,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博物馆步入密林,沿坡道拾级而上,来到山腰一处平台上,这里就是虎头要塞遗址参观入口处。

  进入玄幽的地下工事,顿觉寒气逼人、霉味扑鼻。隧道1米多宽、2米来高,顶部呈拱形。宽、高约3至4米,重要部位洞顶用3米厚的钢筋水泥浇筑,可抵御口径30厘米以上重炮的轰击和1吨炸弹的爆破。

  洞里常年气温仅11摄氏度。在长达十余公里阴冷潮湿的洞道中,我依靠昏暗的灯光、探索着走在水迹斑斑的石阶上小心前行,触摸湿漉漉的洞壁,手上沾满的似乎不是冷凝而成的水汽,而是数万中国劳工的血与泪。在阴暗的石缝间,又仿佛看到了一具具挣扎的白骨。

  在山地的表面开有出入口、枪眼、炮眼、反击口、换气孔、观测所等几十条横竖通道,像蜘蛛网一样从山底向各处延伸。

  虎头,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乌苏里江边,隔江与原苏联的伊曼相望。其地理位置正处于原苏联的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克中间,在这里构筑军事要塞,可以扼制苏联远东滨海边区和东乌苏里的铁路交通咽喉,并封堵苏联进攻关东军,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必经通道。

  虎头镇,黑龙江省虎林市的一个边陲小镇,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面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联邦达里涅列钦斯克市隔江相望。达里涅列钦斯克市,在前苏联时期称为伊曼市,俄联邦时改称达里涅列钦斯克市。

  虎头要塞,是日军为长期霸占中国,进攻苏联而秘密修筑的边境军事要塞。日寇关东军在虎头地区修筑了庞大的进攻防御体系,以此作为对苏进攻的战略基地,成为 “ 满 ” 苏边境东部左翼的核心阵地。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今虎林市虎头)西北的完达山余脉丘陵中,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中苏、中蒙边境修筑的17处军事要塞群中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其正面达100余公里,纵深40-45公里,中心区占地 100 余平方公里,总占地面积约360平方公里。此要塞在中苏边境一带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共有大小十余处筑垒,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它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原苏联的伊曼隔岸相望,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其坐标为东经133°43,北纬45°57(虎东山),中俄界江乌苏里西岸,为标高100.7米的独立山丘,距乌苏里江850米,中心区域正面宽12000米,纵深6000米。

  虎头要塞,开筑于1934年,累计动用数万民工,完工于1939年春,耗资数亿资金在这几个山底下,构筑了互相联通的地下工事,主干道总长近20公里,都是钢筋水泥的建筑,且设施相当完备。主阵地猛虎山阵地最大,是整个要塞的核心,由中猛虎山、东猛虎山、西猛虎山三个丘陵组成,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虎东山、虎北山为其两翼前沿阵地,成钳形以南北两线呈护卫阵势;虎西山、虎啸山两个阵地位于猛虎山主阵地西面,为猛虎山后方第二线阵地。地上利用土地、丘陵构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

  其中,标高111.8米的中猛虎山,是日军“虎头国境守备队司令部”所在地,距东猛虎山、西猛虎山两制高点直线米。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为中心,由隧道与东、西猛虎山地下要塞相连。地下工事包括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燃料库、士兵舍、将校舍、医务所、发电所、伙房、浴池、厕所、水井、粮秣库、弹药库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通风口、排气孔、反击口、地堡等通道,甚至在通道的关隘处,还设有陷阱和射击孔,都是为最后抗击而造。

  为达到对苏联战略进攻的目的,虎头要塞的兵力、火力配备极为强大。1939年3月,关东军建立了第四国境守备队,守备队辖3个步兵大队、5个炮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此后,又多次扩大编制,增加兵员。初期以仓周藏少将为司令官,守备队以步兵和炮兵各12个中队为基干编成一个旅团,兵员总数为8000人。地下工事可容纳守备队总兵力的1/3(鼎盛时期兵力12000人)。

  1941年,是虎头国境守备队编制兵员和装备的鼎盛期。在此期间,虎头要塞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被服、弹药、燃料,足可供养超过10000名士兵三个月以上。各要塞的守备队兵力也增至1个师团12000人。各要塞的火力配备方面,除步兵常规武器外,在虎东山西侧部署了30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24厘米口径榴弹炮2门;在中猛虎山西侧部署了15厘米口径加农炮6门;在虎啸山南侧和东猛虎山北侧共部署了10厘米口径榴弹炮8门。各步兵中队分别配备了17门山炮、16门92式步兵炮、8门中迫击炮。另外,虎头要塞设置了高射炮阵地,装备高射炮18门和高射机枪10挺,用于要塞的对空防御。

  为加强重型火炮威力,在西猛虎山西北山麓猛虎谷一侧构筑了一座半地下的永久性工事---巨炮阵地,将东京湾要塞的海防巨炮41厘米口径榴弹炮运抵虎头要塞,该巨炮炮身重量80吨,总重348吨,弹重1吨,初速580米/秒,最大射程20公里,炮身长约20余米,口径41厘米,弹头直径40厘米、弹长120厘米,备有炮弹200发。该炮1919年开始设计,1926年8月由大阪炮兵工厂制造,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炮。1941年10月,日本决定将此炮装备虎头要塞。由神户极秘密地运到大连,12月运至哈尔滨,分体后,1942年3月运至虎头要塞阵地。6月开始建筑炮台。1943年初装备完毕。

  巨炮阵地炮塔为半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炮口直对东南方苏联的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这门巨炮的任务是在对苏作战中对乌苏里铁路运输中枢进行毁灭性打击,破坏伊曼铁桥和拉佐给水塔,摧毁苏军铁路运输设施和给水设施,切断海参崴和哈巴罗夫斯克苏军的联系。

  同时在虎头镇以西30公里的火石山还修筑了列车炮阵地,驻有一个列车炮中队,装备24厘米口径的列车炮,最大射程50公里,用于对苏军进行切断交通、断绝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距离作战。原基地设在虎头,因其机动性强,且射程远,后移至火石山。

  在要塞里,我依次参观了巷道两边的指挥所、发电所、粮秣库、休息间、将校间等旧址。但见眼前一蓄水池简介:深20米,一次可贮水720吨。

  目睹了一些侵华日军罪证:标记厨房的灶台上,一口生满铁锈的大锅还完整地摆放着;标记浴室里的白色瓷砖还没全部炸飞;标记医务室里仍有4个钢筋柱在地面,标志着当年手术台的位置……

  虎东山和虎北山,是猛虎山主阵地的两翼阵地,虎北山东临乌苏里江,西南为开阔的沼泽地,是主阵地的东北防护屏障。虎东山阵地尽管规模不大,但其设备却优于猛虎山阵地,是主阵地的东南前卫。

  为防御敌方飞机和大口径重火炮的攻击,虎头要塞的各地下工事均在山体底部挖掘,所有的地下设施顶部浇灌水泥混凝土,重要部位的钢筋混凝土覆盖厚度达3米。在地上,利用地形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形成具有一定纵深的、便于平面立体交叉发挥火力的地面工事,并设有出入地下要塞的通道、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使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联成一个整体。为防止敌方坦克的攻击,在各阵地周围都设置了铁丝网障碍。

  虎头要塞,正是由于虎头要塞的分布范围广、工事规模大、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可容纳12000兵力,军需支持3个月以上的时间,被日本关东军自诩为牢不可破的“东方的马奇诺防线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在苏军强大攻势和猛烈炮火的轰击下,这个曾被关东军吹嘘为可坚持6个月,不怕围困的“北满永久要塞”,仅用半个多月就被摧毁。至此,盘踞中国东北14年的日本侵略军被全部歼灭,虎头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因此虎头要塞被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称之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激战地 ”。

  虎头要塞,是至今发现的“二战”期间修筑最坚固、保持最完整的军事要塞,其牢固程度、完备程度、现代化程度堪称“二战”之最,令人叹为观止;也是“二战”期间,前线阵地战斗最激烈、维持的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场;更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留下的非常非常重要的罪证之一;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线,时刻提醒着我们别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尽管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耗费巨资,榨取了数万中国劳工的血汗,为自己构筑了貌似坚固的堡垒,但却挽救不了他们必然覆灭的命运。日本军国主义在要塞部署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先进武器。1938年3月,日军一个旅编制组成的“第四国境守备队”进驻要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把战略重点放在南方战场,从东北关东军不断抽调兵员和武器,致使东北的边防日渐空虚。1945年7月,日军改编“临时国境守备队”,从伪满洲国第五方面军所属部队调入兵员800人左右,建立

  在苏军进攻虎头之前,驻守虎头要塞的日本关东军第15国境守备队仅有兵员1400名和少量装备、弹药,战斗力下降。但不甘失败的日本关东军却凭借永久要塞,仍然作着长期固守的打算。

  1945年8月9日零时30分,即苏联对日宣战的第二天,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打响了进攻虎头要塞的战役。霎时间,苏军重炮一齐向日军阵地发起猛烈轰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苏57边防总团在炮火掩护下,首先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占领了日军边防哨所,控制了边境线分钟的火力攻击,从三方面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又在火力掩护下,越过河滩和沼泽地带,向纵深推进5至12公里,切断了虎头至虎林县城的交通,并很快攻入虎啸山麓。

  1945年8月10日,苏军49架轰炸机和50架歼击机对日军阵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轰炸。苏军对岸的重炮对日军的阵地实施了全面的炮击后,以坦克开路,从三方面发起第一次总攻,遇到日军的疯狂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但由于攻上来的苏军较为分散,只好退下阵来,苏军的第一次总攻击失利。8月11日,苏军采取穿插分割、逐步压缩和各个击破的战术,进行了系列进攻,包围并占领了偏脸子山和虎西山。

  8月12日,苏军发起第二次总攻击,凭借偏脸子山和虎西山两个观测点,陆空相呼应,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日军火炮阵地和要塞进行毁灭性的破坏,攻入了日军的851和506兵营,夺取了临江台。8月13日,苏军发挥火力优势,一举占领了猛虎山,近距离炮轰日军巨炮阵地。占领猛虎山顶的苏军从地下要道的烟囱、通气口等向负隅顽抗的日军投放手榴弹或药,一些日军窒息死亡,其余则疯狂反扑。8月14日,日军巨炮阵地被苏军攻陷,虎东山日步兵1中队向东猛虎山靠拢。

  1945年8月15日晚,苏军前敌指挥部里扎赫瓦塔耶夫将军从中午一直坐到天黑,等待着日军投降的消息。然而,扎赫瓦塔耶夫将军并没有等到他想要的结果。当晚24时,日军守备队代理司令官大木正组织见习士官以下人员偷袭了苏军阵地,破坏了苏军的两处兵营。8月15日,日军炮兵1中队全部被歼。

  苏军动用第35集团军40架战斗机,所有150毫米自行榴弹炮、野战重炮,对要塞进行猛烈的轰炸。当时轰炸激烈的程度,在数公里之外的村子都感到地动山摇,虎头山正面的岩石被生生削去1米多。

  8月17日,苏109筑垒部队攻占虎北山,日军步兵4中队撤出阵地向中猛虎山转移。

  8月18日,苏军指挥部向日军守备队发出最后通牒,但日军仍坚持顽抗,并将苏军派去的军使杀害,苏军便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

  19日,苏军发起了总攻。苏军向两翼间日军阵地再次发起攻击,动用了所有轰炸机和火炮,并运来了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在地面炮火的掩护下,派出侦察兵将炸药放入地下工事成功引爆,一声巨响之后,到处是残肢断臂。经过一天的鏖战,苏军攻占了日军守备队本部,中猛虎山、东猛虎山阵地日军守备队步兵1中队、步兵队本部、步兵炮中队、炮兵队本部全部被歼。虎头要塞各制高点均被苏军占领,日入地下工事顽抗。

  8月26日,虎啸山步兵1中队被歼,中猛虎山日军守备队炮兵2中队被歼。当日15时30分,53名残军打出白旗、缴械投降。激战两个星期,共歼灭日方2000余人(日本守备队为1387人,除53人生还外,余者全被苏军歼灭,另外是日军军属、虎头日本职员、日本开拓团移民)。

  小白塔。1945年10月,苏军在硝烟弥漫的焦土上修建了这个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俄文碑文:“远东第一方面军摧毁要塞,驱除日寇解放虎头纪念。”为解放虎头,493名苏联将士长眠于此。小白塔,既是历史之塔,也是未来之塔。它见证的不仅是中俄两个伟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更是人类对幸福与和平的永久期许。

  我抗联教导旅的将士。杨靖宇、赵尚志亲手创建的部队,在日军扫荡中遭重创后到苏联整顿,被苏联红军改编为抗联第88旅,又称中国旅、国际旅。旅长是抗联名将周保中,副旅长李兆麟,全旅编1500人,其中有我们抗日联军643人。被派参加攻打要塞的先遣队200多人,都是抗联战士。战斗结束后,只剩下几个人,几乎全部殉国。

  周金锁,第十先遣分队一小队队长。1945年8月3日牺牲在猛虎山主阵地,尸体被日军残暴地用刺刀挑了几十刀。

  木日图,第十先遣分队二小队队长,1945年8月3日牺牲在猛虎山上,身体滚雷时被炸飞。

  王天晓,第十先遣分队三小队队长,1945年8月3日,牺牲在乌苏里江。尸体被日军用装甲车碾碎……

  虎东山上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之地上与地下两地,对日寇惨无人道之恨、对同胞遭受苦难的痛,无以言表,遂缀文以记之:

苏公网安备 苏ICP备14012790号

网站地图